
五保一树 | 战鼓催征!成都地铁13号线青羊宫站等两个站点顺利移交,铁军速度再创佳绩
2025-08-05 14:30:21
近日,中铁二局装修公司以雷霆之势交出硬核答卷——顺利实现青羊宫站等两个站点运营移交!当最后一组照明灯带在站厅穹顶亮起,这座“地下艺术宫殿”以璀璨之姿宣告:铁军承诺,使命必达!
一、与时间赛跑!狭路相逢勇者胜
作为13号线全线重点站点,青羊宫站地处成都主城核心区,周边建筑密集、道路狭窄交通拥堵,施工场地狭小如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材料运输、吊装只能夜间进场,各吊装单位交叉作业。
移交节点迫在眉睫,但因前序施工影响,各专业只能见缝插针式的交叉施工。站内管网密集、高空作业风险突出。站外附属施工及市政接驳较为分散,接驳量大。高温及汛期的来临对施工影响也较大。
成都地铁13号线公装、机电项目部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,倒排工期、挂图作战,将倒计时牌钉在墙上——“不是能不能,而是必须赢!”
1.分秒必争。建立了装修、机电、土建等多专业日调度机制,实现各工序无缝衔接。
2.品质提升。严控施工质量,落实材料检验、隐蔽验收等关键工序,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。
3.安全为本。对高空作业、动火焊接等高风险工序专项巡查,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。
4.以智破局。攻坚技术难点,通过提前放样异形收口、优化材料运输路线等措施,高效应对站内多作业面同步施工难题,确保整体进度受控。
5.民生保障。动态调整施工计划,夜间严控噪音,建立与街道、社区实时沟通机制,及时响应民生诉求。
6.绿色环保。最大限度节约资源、减少环境负面影响。
二、技术创效!创新赋能铸就精品
在机电施工中,管线配线错综复杂,工作量巨大。团队运用BIM技术模拟管线迁改路径,预演施工全程,用时3个月揪出400多处管道交叉冲突点,借此将通风、消防、电力等8类管线“立体编织”于1.5米宽的狭小空间,同时将管线走向、设备布局可视化,精准规避管网堵塞,节省了30%工期,进一步解决站点地下多层深作业难题。
面对高空风管吊装这项难题,项目部与工厂联合研发“风管顶升机”,实现风管悬浮定位、毫米微调、一键锁定全方面便捷化,效率提高50%。采用“水泵模块+冷水机房小型化模块组装”,在满足现场运输、安装需求的前提下,最大化地减少连接点,大幅提升工期效率。
三、铁律攻坚!安全质量双线碾压
“最大的挑战是在抢工期的同时,必须确保安全质量双达标”。在38℃的站台层,项目经理的沙哑嗓音里带着铁腥味。在装修过程中,面临着站厅层至站台层铝板安装的特殊挑战:两道设备层的垂直高差、大板幅材料的运输难题,以及管架上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。
1.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可调式天花龙骨吊挂系统和装配式铝板墙面,结合三维扫描与BIM技术,实现模块化毫米级精准安装。
2.通过分阶段材料运输计划、错峰吊装等科学管理手段,有效解决了材料进场难题。
3.运用全过程BIM模拟和模块预拼装技术,确保各专业工序无缝衔接。
4.创新引入“三无施工”,即无焊化、无线化、无尘化的理念,实现绿色建造。
四、党旗所指!红色引擎开足马力
“提前通车是军令状,更是民生答卷!”项目党支部把“作战指挥部”直接扎在工地上,将施工难点作为攻坚重点,开展“五保一树”劳动竞赛,设立“党员责任区”,每日更新的红色箭头刺破原定节点。
建设者们大年初四便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,100多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争分夺秒抢抓关键节点,在后续建设高峰期现场管理和作业人员甚至达到了近400人,较常规站点增加约320%。物资人员驻厂蹲点,及时保障物资供应。投入大型特种设备65套,小型机具约600台。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辛鏖战,最终啃下了这公认的“硬骨头”。
青羊宫站“御道锦城”的仙鹤在灯光下振翅,13号线青羊宫站的顺利移交,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基建铁军“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”的过硬作风,更彰显中国中铁建设者服务“成都地铁,生活一脉”初心使命。
灯火通明的站厅里铝板映出建设者带汗的轮廓那些满手的老茧、深夜的图纸精准到毫米的焊缝正把“不可能”拆解成无数个夜以继日的“必须完成”!